投资逻辑的思考
已经公布过一些操作规程,应该能体现一定的投资逻辑。但最近在操作时,仍有些思路混乱。比如在卖出民生银行买入航信时,当时犹豫了好久,非常想把所有的股票全换成航信,对航信非常自信,只是由于考虑到违法操作规程,内心挣扎许久才作罢,但这次事件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到目前来看,没有全部换入航信是对的,因为航信并没有表现出像当时想买入时那样的上涨,而且即使比现有的持仓结构表现更好,也造成投资组合的单一风险,时刻使自己处于不利地步。首先需要感谢我这个操作系统,有它的规定、监督、真实记录,使自己处于无数双眼睛的监视中,避免了自己的冲动冒险。而且若航信在当时买入后现在连续涨停,我也不后悔,因为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我要的不是赌博似的暴富,而是形成适合自己的一个投资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保证我在以后的投资中以稳妥的、复合逻辑的方式,实现净值的增长。
另一个思考,是虽然自己有些简单的操作规定,但仍没有像一些投资家一样形成清晰的投资逻辑,以至于在某些适合才会有冲动操作。所以需要不断梳理,思考,让自己对投资的理解深入到自己的骨髓,也许到那时所谓操作规定已经形同虚设。
投资是如此多样复杂,据自己观察的声称是价值投资者中,有金量子的可以全仓在一只航信上,任股价随市场波动,自己只是按自己的节奏短差、降低成本、增加股数,成绩显著。有老股民对民生银行十年十倍的自信,在银行股价长期低迷时,坦然面对各种嘲笑。也有李驰对平安的厮守,享受着40元以下的平安的股价。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归入到价值投资的行列?我知道没有捷径可走,我不可能把别人的方法拷贝过来。
首先,我不赞成金量子把所有的注压在航信上,虽然我理解她那样做对她来讲并没有那么大的风险。也不同意老股民对银行的厮守,因为我自己说服不了我自己采用这种方式,所以即使事后证明他们是对的我也不会这样做。因为我已经在管理这个透明基金,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支股票上,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因为即使已经骑在了一只牛股上,我也受不了疯牛发疯的颠簸。我意识到自己目前水平,对某支股票的理解还不太深,即使已经骑在了牛股上,也不会那么自信地意识到。最近见年,黑天鹅事件频发,让我对人的认识产生了怀疑。
既然不同意把所有股票放入一个篮子,这样就存在一个投资组合问题。但投资组合分散到那些股票,占比例多少,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根据投资理论,首先既然是要分散风险,首先选取的股票要相关性小,但目前自己并没有进行各股票的相关性分析,基本处于一种随意的状态。确实分散到多少支股票,和各占多少比例是个很难确定的问题。凌通的阿珍把40%放到成长股上,也只是一个大概的估计,我估计到实际操作中也不会死守这个指标。这样,既然如果没有一个大概的比例,在基金的自然增长中,会出现持仓结构经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比如,新放入一些资金,虽然现在要求必须放入在股票池中的股票上,但经常是把资金投入到哪个股票上自己处于比较盲目的状态。虽然知道资金的进入会破坏原有的持仓结构,但因为原有的持仓结构并非刻意而为,所以任由自己随意打破,但好在自己对现有股票卖出时,一定要盈利后再卖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值了操作的随意。
说到盈利后卖出,虽然低买高卖是个人人都知道的简单道理,但我以前却不这么认为。以前会认为敢于壮士断腕是勇敢的表现,是自己承受能力强的表现,但人的投资生涯是如此短暂,一生中没有那么多机会翻盘。现在考虑,可能是受许多短线或期货操作者的影响,对他们来讲,短线的斩仓也许是对的,但我认为自己属于坚定的价值投资者,投资依据并不是依靠前期K线走势,我不会经常的砍掉亏损股而放到盈利股上。这里面还有一点,是对自己不自信,自认为自己对股票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还有一点是对市场的无常的无奈。既然并没有对未来有确切把握,砍掉亏损股我认为是个危险的举动,但我也不会对亏损股加仓。因为在现实中,有些公司注定是扶不起的阿斗,投入更多的资金最好也许都是打水漂,那么把资金投入到低迷的股价上不是更不靠谱的事情吗?
我不喜欢追热点,我更没有追涨的勇气。我认为大家都趋之若鹜的东西,都在抢的东西凭什么让我轻松买到,买到后凭什么别人会给我抬轿子。
短线我目前也不计划使用,我没有做短差的水平和看盘的时间,但我认为以后会逐渐以小量资金进行尝试。
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些这些东西,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甚至不知道怎样结尾,但我知道这些东西并不需要特别好看,因为是自己梳理自己的投资思想,并不需要引起别人的共鸣,也不需要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我觉得投资逻辑不是一个确定以后简单执行的问题,因为自己的投资逻辑还在不断学习深化中,需要经常思考,把一些理念深深地刻在自己脑海里。当然因为有博客,可以把一些思考痕迹留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