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的经济--读陈志武《金融的逻辑》后感

现 状

在经济不发达时期,人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养老、未来收入的不确定以及未来的不测之灾提前进行规避,这时,更多的是靠后代、家族、家庭。“养子防老”就是一个投资概念,同是还是一个信贷、保险概念。还有家族成员间的礼尚往来、经济互助,这次我给你上礼,下次你得给我回礼等等。这些都是以隐形合约、人格化形式存在的契约关系,靠的是儒家的“孝”、“三纲五常”等,以情感的方式进行约束。但许多事情总是含含糊糊、一辈子了不清。到需要投资回报时,父母会埋怨子女不孝,亲戚之间我给你随礼多,你给我回礼少,埋怨对方不讲人情。扯不清的“孝道债”、“人情债”、甚至导致父子、亲戚之间反目,大打出手。

反 思 

为什么过去人们的生活过多地依赖家庭、家族?我们知道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在外部经济社会没有提供所需的金融市场,人们只有依靠以“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家庭、家族。因为与陌生人比起来,“血缘”关系更加值得信赖。因为信用是如何交易的基础,所以在“血缘”信用的基础上的交易是人们进行投资的最佳选择。
    但这种信用由于是非显性的、人格化的,同时也是不可靠的。把投资建立在亲情上是有风险的。与单纯经济投资相比,以“血缘”关系进行的投资不仅可能使投资损失,而且伤害了亲情关系。

剥 离


  传统家庭、家族承载两种功能,一种是情感交流,一种是经济因素。家族的血缘关系与身俱来,一个人的出生是如何人无法选择的。在这个到处充斥着金钱、利益的世界里,家庭是一个人心灵的港湾。父母子女、亲戚之间应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但隐性的经济交易应该尽量从家庭中剥离出来,把经济交易留给市场,把感情交流留给家庭。当然这个过程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会是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是理想化的。因为人们的吃穿住行,生活在家庭中伴随着经济活动,并且当前社会物质基础也不丰富,刚刚解决温饱,大多还生活异常艰难。在许多情况下,家庭中的经济活动比起外部金融市场成本更低,人们还不得不依赖家庭。

合 作

那是否要刻意回避家庭成员、家族成员间发生经济交易呢?也未必。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之间每天都在发生经济交易。欧共体、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个人之间的合伙企业,各种合作在现代金融、法律机制的约束下进行利益共享,而家族成员之间互相知根知底,在现在经济大潮中发生一些经济交易非常自然。但必须注意,既然是经济交易,就一定遵守市场法则,双方自愿,千万不要以亲戚的名义,以人情的方式要挟对方。注意到,这里使用了“合作”,而不是帮助、互助,意味着不管是何种亲戚,都以平等、独立的经济体出现,在利益趋于一致时可以合作。如果合作不成,谁也不欠谁,照样可以在一起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