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
刘顺仁 著
根据“行为经济学”研究,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般人有明显的偏误:当投资处于获利状态时,投资人变得十分“风险规避”,很容易在股票小小的涨幅后,急着把它出售以实现获利;相对地,当投资处于亏损状态时,却变得十分“风险偏好”,尽管所买的股票已有很大的跌幅,但仍不愿将它出售。
阅读财务报表必须有整体性,(比如戴尔与沃尔玛的流动比率小于1,但从现金流量表看,两者都有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如果单看资产负债表,就会得出错误结论。)而且必须了解公司的营运模式,不宜以单一财务数字或财务比率妄下结论。
一般来说,观察一个公司财务结构是否健全,可由下列几个方向着手:
1.和过去正常的财务结构相比,负债比率是否有明显恶化现象。
2.和同业相比,负债是否偏高。
3.观察现金流量表,在现有的财务结构下所造成的还本及利息支付负担,公司能否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作为应对。
运用每股收益进行投资可能存在两个问题:1.过分高估未来的每股收益。保持每股收益的持续增长十分困难,当利润表显示当期亮丽的每股收益时,往往是公司或该产业的顶点,未来收益由胜而衰。这种情形容易发生在钢铁、半导体及塑化等景气循环产业。2.未能注意市盈率持续下降。当一个公司未来获利增长的速度变慢,经营风险增加,或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上升(如面临战争),其对应的市盈率便随之下降。
台湾电子产业的平均市盈率,1995~2000年为20倍,目前下降到10倍左右,主要因为产业日益成熟,增长速度降低所致。(千万不能只看市盈率下降,盲目投资抄底。)
不能只看财务报表,我们除了应知道一家企业的营收主要来自哪些产品外,还应知道哪些产品会帮企业赚钱。
投资及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变化,反映了经理人对公司前景的信心与看法。企业投资活动现金的流出,大多为购买固定资产或增加长期股权投资;反之,企业处理固定资产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则会带来投资活动的净现金流入。
由投资活动现金可以推测公司的发展情况。高速增长且对未来乐观的公司,往往会将经营活动带来的现金再全数投资,甚至投资金额会超过经营活动现金的净流入,使公司必须以筹资方式应对。
内在价值
内在价值指的是资产在它存储期间所能产生的现金折现值(present value)。
巴菲特强烈主张,利用折现的概念来衡量投资案,是财务上最适当的做法。
承认资产减值往往是面对现实,重新出发的契机。
资产通常只会变坏,不会变好;负债通常不会变坏。
凡是前期进行大规模的重组或资产减损认列者,未来都有可能有盈余品质问题。因为部分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提早认列,使得未来的经营绩效有虚增之嫌。
对投资人而言,别太自信于自己能看穿企业财务数字操纵(难度太高),应该专注地观察企业长期的竞争力的变化,避开没有竞争力的公司。
股东权益报酬率(ROE,return on equity)
巴菲特强烈主张:成功的经营管理绩效,便是获得较高的股东权益报酬率,而不是在于每股收益的持续增加。
巴菲特引用格雷厄姆的告诫:你是对是错,并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认同之上,而是建立在正确的事实上。(买了一只股票,相当于拥有了公司的一部分,我这个决定是否正确,要看未来公司财务报表上的事实,而不是短期股票的涨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