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投资者》

本杰明.格雷厄姆著

格雷厄姆以当时的航空股为例,说明千万不要“肯定地”认为某个行业的未来前景一定要好于其他行业。(我以前也经常认为人们要经常旅行、乘飞机的次数越来越多,而认为航空股会有前途,而不仔细考虑该行业的赢利怎样,比如受高油价的影响,利润高不高等)

  1. 某一行业显而易见的业务增长前景,并不一定会为投资者带来显而易见的利润。
  2. 即使是专家,也没有什么可靠的方法,能使其挑出前景光明的行业中最有前途的公司,并将大量资金投入该股票。(就像有多少父母知道孩子未来能否赚钱)

购买股票要像购买食品杂货一样,而不要像买香水一样。

我们建议只买那些价格不高于其有形价值太高的股票,这种看上去有些过时的建议,是出于实用和心理两方面的考虑。经验告诉我们,尽管有许多成长性突出的企业的价值数倍于其净资产,但这种股票的买家会过分受制于股票市场的变化和波动。与此相反,那些以大致接近于净资产价值买进股票的投资者,则总是可以把自己视为稳健和成长企业的权益拥有者,而不管股票市场对此有什么看法。这种保守策略的最终效果,可能会超过极其兴奋地涉足于预期增长十分看好的危险行业所获得的结果。(真是纯粹价值投资者、安全性第一)

(避免损失的重要性:一旦亏损95%,必须挣得1900%才能回到原点。我账户目前亏损30%,必须40%多的赢利才能回到原点。千万不要冒险,认为亏了以后挣回来的想法。巨大的亏损,有时一辈子也挣不回来。)

虽然热情在其他行业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品质,但在华尔街却总是招致灾难。

虽然预测哪些行业会出现最为快速的增长似乎并非难事,但如果大多数投资者均有相同的预期,这种预见就不会具有真正的价值。其价格就会捧得高高在上,未来的上升空间亦荡然无存。

投资者会根据公司的业务状况计算一只股票的价值;投机者则会打赌股票价格的上涨,因为他们认为,其他人会出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这只股票。格雷厄姆曾经说过,投资者会根据公认的价值标准来判断“股票市场的价格”,而投机者则是“根据市场价格来确定价值标准”。格雷厄姆敦促你,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去进行投资:即使不知道股票每日的价格,你对所持有的股票也是放心的。

人们开始认为,投资技术的试金石仅仅在于是否“管用”。如果某种技术能够在某一时期战胜市场,它就是正确的,而不论其危险有多大或是多么愚蠢。

持股期缩短,好比基金经理琢磨了好长时间,最后发现他们原来不该购进这些股票,然后立刻将其倾销一空,并从头开始买进新的股票。

正因为能够在熊市中有胆量坚守股票的投资者少之又少,格雷厄姆才坚决要求,每个投资者都至少应保持其

资产的25%投资于债券。他认为,投资于债券的这部分缓冲资产,将使你有勇气在股市不景气时,继续持有其余的股票。(所以不要谈什么壮士断腕,能坚守尤其在困境中坚守,比什么都重要,人这一辈子没几次机会让你斩仓。)

                          关于“风险”

人们往往会把风险的概念,扩展到所持有的证券可能会出现下跌的情况,即使这种下跌只是周期性的和暂时性的,而且他无需在此时卖出。从实际意义上来看,我们认为这并非真正的风险。持有住房抵押贷款时,如果在不利时机被迫出售房屋,将会遭受重大损失。但是在进行不动产抵押贷款时,人们通常不会以此来判定该项贷款是否安全;其安全性唯一的标准是,他能否按时还本付息。(但注意“被迫出售”,买股票时就要知道你的资金能坚守多久。)

  就真正的投资者而言,单是市场价格的下跌,并不会导致他的亏损。不应仅仅因为其价格波动而宣称“股票有风险”。

             应该“买自己熟悉的股票”吗

彼得林奇提出“购买自己熟悉的股票”,但找到一家看似有前途的公司只是第一步。在对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研究,并对其商业价值进行估量之前,绝不购买股票,无论其产品看起来有多棒。(还应看此时的股价,人们愿意为它今天的利润和未来的赢利情况,付出多高价格)

安然、Global Crossing和世界通信公司的员工们(其中很多人几乎将其全部退休金都投入了自家公司的股票)却发现,内部人所掌握的往往是一堆假象,并非实际情况。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这样一种令人不安的事实:对某一事物了解的加深,并不会显著减少人们夸大自己实际所知的倾向。这就是为什么“投资于自己所了解之股票”的危险之所在。你掌握的情况越多,你对该股票缺点的把关就可能越松懈。这种有害的过多自信,被称之为“本土偏见”(home bias)即一种痴迷于自己已熟知事物的习惯。

熟悉会使人安于现状。在电视新闻中,我们总是看到罪犯的邻居、好朋友或父母震惊地叹道:“他以前看起来是一个多好的人啊!”这是因为,每当我们对某些人和事过于接近,我们就会想当然地以一种接受而非质疑的心态对待之。同理,对某只股票越是熟悉,就越有可能使一个防御型投资者变得懒惰,认为自己无须为此费神了。

当迅速增长的企业突然报告利润下降时,市场会作出最不利的反应。就增长较为缓慢和稳定的企业而言,如果所报告的利润较差,其股价的下降会不太严重。如果无法得以实现的话,越高的预期会导致越大的失望。不太高的预期即使达不到,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因此,拥有成长股的最大风险,并不在于其增长会停止,而仅仅在于其增长将会变缓。(因为人们已经为它的快速增长付出了额外的价钱)从长远来看,这不仅仅只是一种风险,而实际上是必然要发生的事。

净资产价值、账面价值、表内价值和有形资产价值,指的都是净值,即公司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总价值减去公司的所有负债。这一价值可根据公司年度和季度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计算出来:从全部股东收益中,减去商誉、商标和其他无形资产等“软”资产的价值。

!!请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几乎很少有人看到,一位真正的投资者会被迫出售自己的股份;而且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他都可以不去理会当前的股价。他之所以关注自己的股票和采取一些行动,仅仅是为了使其适合于自己的账册,并没有其他目的。(指仅仅是为了保证股价足够有利,以便将股票卖出。)因此,如果投资者自己因为所持证券市场价格不合理的下跌而盲目跟风或过度担忧的话,那么他就是不可思议地把自己的基本优势转变成了基本劣势。对这种人而言,他的股票干脆就没有市场报价可能会更好一些,因为这样的话,他就不会因为其他人的错误判断而遭受精神折磨了。整个市场大幅向上时,十分有利的结果可能来自于非正统方式。这或许反映了如下事实:基金经理正在从事过度的投机风险,并且暂时获得了过高的收益。(所以挑选基金公司,并非只看其业绩,尤其在牛市中,并非业绩最好的基金其管理层水平高,恰相反,也许反映的是过度投机。所以自己的基金,也不要一味地不顾风险追求高收益。)

在华尔街44年的经历和研究中,除了简单的算术和最基本的代数之外,我从未看到过关于普通股价值和相关投资政策的可靠算法。一旦使用微积分或高等代数,你就把它看做是一种警示:操作者在试图以理论代替经验,而且通常在试图以投资为幌子而掩盖投机。

格雷厄姆在本书中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安全边际)所有的投资者都要为一个残酷的矛盾而费神:未来几乎完全是不确定的。通货膨胀、利率、经济衰退、政治动荡、恐怖主义等。以预测为基础的投资行为,着实在做傻事。即使所谓的专家预测,也不比掷硬币更可靠。对大多数人而言,以保护为基础的投资(购买某只股票的数额不要太多,自己对股票质量的判断不要过于自信)是最佳的解决办法。

(深有体会:千万不要以为别人都是傻子。有时候自己费尽心机分析股票,也许看法是错误的。也许该股的利好、利空已被多数分析师挖掘,并反映在股价中,如何时候不要头脑一热,认为自己发现一支潜力股,所以持股分散一点没有坏处,起码给自己留有余地)

未来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对待--预测法、保护法。

重视预测的人,努力预测出未来公司有多大的成就,他们几乎总是建议人们购买该股票,而不去关注股票的价格;相反,重视保护的那些人,总是重点研究股票价格(在购买时,真正买了以后,不会总是关注短期价格波动)。他们的努力在于确保自己获得的现值大于市场价格--这一差额可以吸纳未来不利因素造成的影响。因此,一般而言,他们不必热心关注公司的长期前景。而只需要相信,企业将会持续经营下去。(巴菲特的护城河思想,都在于给自己以保护,才可长期有信心地持有)

预测法可被称为定性法,因为它强调的是未来前景、管理状况,以及其他一些不可计量但却很重要的定性因素。保护法可以被称为定量法或统计法,因为它强调的是股票售价、利润、资产、股息等因素之间存在的可计量的关系。

格雷厄姆明确指出:就我们自身的态度和本职工作而言,我们始终致力于定量法。从一开始,我们就要确保我们的投资能够以具体的、可靠的形式获得丰厚的价值。我们不愿意以未来的前景和承诺,来补偿眼下价值的不足。这绝不是投资权威们普遍持有的观点。实际上,大多数可能都持有如下观点:未来前景、管理层的水平、其他无形资产及“人力因素”,要比其他枯燥无味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重要得多。

(但保护法面临的问题也许是不太容易找到合适价格购买适于投资对象的股票。此时,金量子的折中方案或许值得一试。即通过小量股票做短差,降低持股成本,从而获得更好的保护,也更坦然面对未来的不利因素)

适度的市盈率。格雷厄姆建议,只购买当期价格不超过过去3年平均利润15倍股票。难以置信的是,如今华尔街通行的做法,是以当期股价除以所谓的“下一年利润”来对股票进行股价。这就是有时候人们所称的“远期市盈率”。但是,以已知的价格除以未知的未来利润来获取市盈率的方法是不明智的。

购买股票前,至少要查阅5年的报告。公司股票有多大的比重被过度持有。如何超过60%的比重,都表明该股票的价格发行不足,而且有可能被过度持有(设想:大汇演的所有演员一下子从舞台前沿跌落下去的情景。比如北斗星通002151约50%被一人持有,这样的股权结构非常危险,公司其他高管在50元附近的大量减持,是否是他们对公司未来不看好的信号呢?)

成功的投资专家都有两个共同点:首先,他们遵守约束,并一贯坚持自己的行为,拒绝改变自己的方法,即便这种方法已不再流行;其次,他们大量思考的是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而很少去关注市场情况如何。

付太高的价格购买优质股的风险,并非普通证券购买者面临的主要风险。多年的观察结果告诉我们,投资者的主要亏损来自于经济状况有利时期所购买的劣质证券。证券购买者把当期较高的利润当成了“盈利能力”,并且认为业务兴旺就等同于安全边际。正是在这样的年代,质量较差的债券和优先股才能大约按平价出售给大众。

成长股投资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安全边际原则,又在一定程度上与该原则相抵触。成长股的购买者所依赖的预期盈利能力,要大于过去的平均盈利能力。从投资理论上讲,人们没有理由认为,细心估算出的未来利润,比过去单纯的利润记录更缺乏指导作用。事实上,证券分析已经越来越看重有能力的分析师对未来情况所做出的评价。因此,与普通投资一样,成长股的分析方法得出的安全边际也是可靠的--只要对未来的计算式稳妥的,而且只要相对于购买价而言存在着令人满意的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总是依赖于所支付的价格

在证券被低估的领域或廉价证券领域,安全边际的思想看得更清楚。在此,我们给出的定义是,证券的市场价格高于证券的评估价格的差额。这一差额反映了证券的安全边际。它可以吸纳计算失误或情况较差所造成的影响。

                   分散化理论

投资者即使有一定的安全边际,个别证券还是有可能出现不好的结果。因为安全边际只能保证盈利的机会大于亏损的机会,并不能保证不会出现亏损。但是,当所购买的具有安全边际的证券种类越来越多时,总体利润超过总体亏损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这就是保险业务的思想。(但分散的前提是每支股票都须是按价值投资思想选出来的具有安全边际的股票,否则胡乱选几个分散化,还不如像巴菲特、金量子一样集中投资,然后看好自己的篮子)

分散化是稳健投资者长期坚守的信条。

              区别投资与投机的标准

建议用安全边际这一概念为标准来区分投资业务和投机业务。

或许大多数投机者都认为自己冒险时的胜算机会较大,因此他们的业务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每个人都感觉自己购买的时机十分有利,或者是自己的技能优于普通大众,或者是自己的顾问或系统是可靠的。然而这些说法并没有说服力。它们是建立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的,不能得到任何一组有利的证据或任何一种推论的支持。我们十分怀疑,根据自己对市场走势的判断来投入资金的人,是否能得到真正意义的安全边际的保护。

反过来,投资者的安全边际概念来自于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和确定的数学推理。同时,我们认为它能得到实际投资经验很好的支持。我们并不能保证,这种基本的定量方法在未来不确定的条件下能继续显示出好的结果。然而,在这一点上,我们同样没有理由悲观。

因此,总体上我们认为,真正的投资者必须有真正的安全边际作为保障;而真正的安全边际可以通过数据、有说服力的推论以及一些实际的经历而得到证明。

              总结

最有条不紊的投资就是最明智的投资。每一种公司证券都应该首先被看成是针对特定企业的一部分所有权或债权。如果某人一心想要通过证券的买卖来获利,那么他是在从事自己的风险业务。如果他想有成功的机会,就必须按照公认的商业准则去干事。

首要的和最明显的一条准则就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即通晓自己的业务。”对投资者而言,这就意味着:不要试图通过证券来获得“商业利润”(超过正常利息和股息收益的回报)。

二条:不要让其他任何人来管理你的业务。

三条:远离利润不大,亏损却很大的企业。

四条:有勇气。

获得令人满意的投资结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简单;获得非常好的结果,比人们想象的要难。

当有人要求Wertheim&Co.公司传奇式的金融家克林根斯坦(J.K.Klingenstein)根据自己长期的从业经验对如何致富做出总结时,他直接回答:“不要陷入亏损。”

对聪明的投资者来说,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起着相同的作用:通过拒绝购买价格过高的证券,你就能降低财富消失或突然毁灭的机会。

(以前对安全边际重视不够,而没有安全边际,就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而只能是投资者)

如果我准备购买,其他人准备出售;或者我准备出售,其他人准备购买。你确信你比和你做交易的其他人知道得更多吗?

对未来没有一丝信心,就根本不会有人去投资。要想成为一名投资者,就必须相信明天会更好。

巴菲特在1984年纪念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一书出版50周年发言:

当企业家买进某家公司时——这正是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的投资者透过上市股票所从事的行为——我怀疑有多少人会在意交易必须发生于某个月份或某个星期的第一天。如果企业的买进交易发生在星期一或星期五没有任何差别,则我无法了解学术界人士为何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探讨代表该企业部分股权的交易发生时的差异。

以40美分的价格买进一美元的纸钞,人若不能够立即接受这项概念,就永远不会接受它。

我相信市场上存在着许多没有效率的现象。这些来自于“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的投资人成功地掌握了价格与价值之间的缺口。华尔街的“群众”可以影响股票价格,当最情绪化的人、最贪婪的或最沮丧的人肆意驱动股价时,我们很难辩称市场价格是理性的产物。事实上,市场经常是不合理的。

并非风险越大,回报越大,在价值投资法当中,情况恰巧相反。如果你以60美分买进一美元的纸钞,其风险大于以40美分买进一美元的纸钞,但后者报酬的期望值却比较高。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组合,其报酬的潜力愈高,风险愈低。

有些具备商业头脑的人可能会怀疑我撰写本文的动机:更多人皈依价值投资法,将会缩小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差距。我只能够如此告诉各位,自从本杰明·格雷厄姆与大卫·多德出版《证券分析》,这个秘密已经流传了50年,在我奉行这项投资理论的35年中,我不曾目睹价值投资法蔚然成风。人的天性中似乎存在着偏执的特色,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弄得更复杂。

(看看网络论坛里的讨论,看看身边人的所作所为,看看电视里的主持人以及所谓的专家,就知道价值投资者并没有增多,自己也没有必要说服别人相信价值投资。只能庆幸,正是由于一大批非价值投资者的存在,才使价值投资更有价值。)